覺得之前的想法還挺有意思的,決定潤色潤色放進博客裡水一篇。這個標題聽著好唬人,其實各行各業都適用。
前陣子看到有人討論 “如何系統性地學習前端”,提到很多前端架構層面的東西多年未變,更應該關注整體架構設計和代碼複雜度的控制。
我很贊同這個說法,不過我也想補充幾點。前端其實是個非常寬泛的領域,細分下去有 toC 前端、toB 前端、基建前端、WebGL 前端等等。想要系統學習,首先得明確方向:是專注用戶體驗,還是深耕業務邏輯,或是投入工具鏈開發?不同方向要深耕的內容截然不同。
此外,前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。用戶也不只有企業系統的用戶,還有很多專注於創意表達、視覺展示的類型。遊戲前端是前端,未來的 VR/XR 頁面也是前端,瀏覽器插件 / 小程序開發是前端,Node 開發也算前端 —— 甚至再泛化一點,跨端開發也未嘗不是前端的一種延伸。
以一個 toC 前端的視角給建議的話,前端動畫、CSS、Three、交互表現、性能優化、SEO…… 每塊背後都是一整個知識體系,往深裡去挖是學不完的。而技術選型,往往得跟著業務需求走,並沒有一套通吃的 “最佳實踐”。
另一方面,前端技術本身也在持續的” 變 “。就拿 CSS 來說,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幹掉預處理器等變得更好用:原生嵌套語法、@if
函數、錨點定位、容器查詢、shape()
函數…… 很多我們曾經要靠預處理器或 Hack
方式實現的,現在都漸漸標準化了。瀏覽器兼容性也在穩步提升,連 Safari 都在努力跟上 —— 比如 WebGPU 在 iOS 26 中終於要得到支持了(雖然我平時也沒少吐槽 Safari,但能看到更多特性被支持、漸進增強變得更可行,確實是好事)。
雖然前端至今仍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都很糟糕,但我們也該看到它正在變好。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,推薦之前讀到的一篇很棒的文章:HTML is Dead, Long Live HTML,很深刻。
那麼以我之見,前端的 “變”,更多體現在外在技術形態的快速迭代 ——CSS 標準不斷更新、構建工具推陳出新、框架生態此起彼伏。今天流行 Webpack,明天可能就換 Vite;才剛理解 Vue 2,Vue 3 的 Composition API 又成了主流。這種變化是表層的、工具性的,也恰恰是前端最容易被別人看到最容易吐槽的。
而 “不變” 的,是底層的問題和核心設計思想:如何管理狀態、如何分解組件、如何優化渲染效率、如何實現可維護的代碼結構、如何保障用戶體驗的一致性。這些命題從早期的 jQuery 時代到如今的 React、Solid.js,從未消失,只是在不同的技術範式下以不同的語法和架構重現,任何語言。
我認為前端的發展,本質上是一場 “表達方式的演進”,而不是 “問題的替換”。
因此學好前端,並不是盲目追逐每一個新工具或框架,而是要在變化中識別出那些持久不變的原則 —— 理解它們,才能真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、可遷移的技術能力。
最後想說的是,前端遠不止是 “熟練度” 的競賽。它既有界面的表象,也有工程的深度;既要應對交互的細節,也要把握架構的穩定。寫一個動畫,可以只是 setInterval,也可以深入到渲染原理、性能層級與視覺算法。選擇 “如何做”,本身就是一個技術判斷和架構思考的過程。
任何一門手藝,重複和積累是基礎。但如果你認為前端僅僅停留在 “切頁面、調樣式、寫交互”,那真的太小看這個領域了。
所謂 “沒有技術含量”,或許只是因為還沒走到真正複雜的問題面前。
寫到這兒發現其實好像適用於任何方向,哈哈哈哈。
偶爾也會想,前端真正的魅力,可能恰恰在於它離 “表達” 那麼近。
看多了海外那些小而美的網站,真的有點羨慕 —— 一張專輯、一位畫師、一項公益倡議、一家街角酒店、甚至一款本地食品,都有人願意為之精心製作一個獨具風格的小網站。它們不一定複雜,卻充滿個性,帶著創作者的溫度與巧思。
這種 “什麼都能出個小網站展示” 的文化,讓人想起 Web 最初的樣子,一直有人罵,一直有人愛。前端不僅是實現需求的工具,也可以成為創意表達的畫布。
也許這正是前端技術一直吸引人的一點:它始終承載著人們對美的追求、對創意的表達,以及對每一個想法都值得被好好呈現的信念。